close
茂凱

陸遜的生平

可以告訴我陸遜的生平嗎???
如果說起三國時代的英雄

如果要說最為人所認識的

是關羽?張飛還是夏侯惇?要說到吳國的英雄這大家一定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周瑜 公瑾。

而言吳國還有一位英雄

雖說不為人知好像太過份

但是民眾對他的認識的確只有很小很小。

這位英雄就是陸遜 伯言。

根據三國誌陸遜傳。

陸遜字伯言

吳郡吳人也.本名陸議

世代是江東大族。

自小就和母親相依為命。

陸遜二十一歲就被微辟為孫權手下

而同時他在江東亦擁有江東名士的美名

可見陸遜的非凡才能早在年少時已經為人所賞識

適當的行動、大膽的嘗試、獨到的觸角使他很快就躍升為大都督

而孫權亦把孫策的女兒許配給陸遜。

由此可見孫權對其的重視以及器重。

孫權對陸遜的器用當然是基於他的才能。

這一年是黃武元年(222年)

當年陸遜三十九歲

帶領五萬人馬去抵抗蜀國的大軍。

這時

劉備正對吳國佔領了荊州以及關羽被殺的事而氣極敗壞

急於報仇的他

完全沒有一點冷靜考慮就攻打東吳。

東吳的將士心情和劉備相同

眼見蜀國大軍步步緊迫

一步一步的進攻

一日一日的接近

大戰將近

人人都摩拳擦掌

準備大戰一場。

可是唯有大都督陸遜不同意。

  陸遜說:“這次劉備帶領大軍東征

士氣旺盛

戰鬥力強。

再說他們在上游

佔領險要地方

我們不容易攻破他。

要是跟他們硬拼

萬一失利

丟了人馬

這是非同小可的事。

我們還是積蓄力量

考慮戰略。

等日子一久

他們疲勞了

我們再找機會出擊。

”  陸遜本是書生一名

如此年青就當上都督一職

對此部下的將軍早已憤憤不平

對於陸遜不同意出戰都認為這是因為他怕事

就更不滿意了。

因為將軍不聽命令

陸遜手按佩劍

嚴肅的對他們說:”我雖然是一名書生

但是受主上的命令

是因為我有一點長處可以稱道

就是能忍辱負重

各位其位

各負其職

怎能再推卸責任!令為軍中常制

不可違反了。

”就因為陸遜令大眾將軍心服口服

加上其過人的洞察力

得知蜀軍的破綻

連燒蜀軍四十多個大營。

劉備慌忙而逃

還幾乎全軍覆沒。

雖被陸遜大敗

但劉備仍對陸遜都極為欣賞

他就曾經去信陸遜希望得其戰事意見。

孫權亦和劉備一樣

每次去信諸葛亮嗎?去信劉備嗎? 去信劉禪嗎?都必定會交給陸遜修改。

什至呂蒙奪取荊州其實也是陸遜的計謀。

所以有人說

如果周瑜的赤壁之戰是定立奠下了三分三下的局面

那麼陸遜就是令這個局面更為成熟更為長久的人。

要創造很難

但是要維持就可能比創造更加困難。

陸遜做到了周瑜做不到的事

成為了他之後一名重要的將軍

什至他超越了他

官至丞相。

但就在他六十三歲這年

因為孫權不接納其意見

還冤屈其親友犯罪

最後憤怒而死

死時他家中沒有多餘的金錢。

就這一點就更使人佩服陸遜。

他無時無刻都為著東吳著想

為了東吳而盡力

為了東吳而努力

為了東吳而盡力

把其人生的最繁華的光芒都投放到吳身上了。

一個小書生

憑藉什麼做到這樣的事?是謙虛、冷靜、和智慧。

一個小小的書生、一個和周瑜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一個吳國的英雄。

他的名字是陸遜

他改對了名字

謙遜。

================================================== 陸遜傳  陸遜字伯言

吳郡吳人也。

本名儀

世江東大族。

遜少孤

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

袁術與康有隙

將攻康

康遣遜及親戚還吳。

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

為之綱紀門戶。

  孫權為將軍

遜年二十一。

始仕幕府

歷東西曹令史

出為海昌屯田都尉

並領縣事。

縣連年亢旱

遜開倉谷以振貧民

勸督農桑

百姓蒙賴。

時吳、會稽、丹楊多有伏匿

遜陳便宜

乞與幕焉。

會稽山賊大帥潘臨

舊為所在毒害

歷年不禽。

遜以手下召兵

討治深險

所向皆服

部曲已有二千餘人。

鄱陽賊帥尤突作亂

復往討之

拜定威校尉

軍屯利浦。

  權以兄策女配遜

數訪世務。

遜建議曰:「方今英雄棋跱

豺狼規望

克敵寧亂。

非眾不濟

而山寇舊惡

依阻深地。

夫腹心未平

難以圖遠

可大部伍

取其精銳。

」權納其策

以為帳下右部督。

會丹楊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

搧動山越

為作內應

權遣遜討棧。

棧支黨多而往兵少

遜乃益施牙幢

分布鼓角

夜潛山谷間

鼓譟而前

應時破散。

遂部伍東三郡

強者為兵

羸者補戶

得精卒數萬人

宿惡蕩除

所過肅清

還屯蕪湖。

  會稽太守淳于式表遜枉取民人

愁擾所在。

遜後詣都

言次

稱式佳吏。

權曰:「式白君而君薦之

何也?」遜對曰:「式意欲養民

是以白遜。

若遜復毀式以亂聖聽

不可長也。

」權曰:「此誠長者之事

顧人不能為耳。

」呂蒙稱疾詣建業

遜往見之。

謂曰:「關羽接境

如何遠下

後不當可憂也?」蒙曰:「誠如來言

然我病篤。

」遜曰:「羽矜其驍氣

陵轢於人。

始有大功

意驕志逸

但務北進

未嫌於我

有相聞病

必益無備。

今出其不意

自可禽制。

下見至尊

宜好為計。

」蒙曰:「羽素勇猛

既難為敵

且已據荊州

恩信大行

兼始有功

膽勢益盛

未易圖也。

」蒙至都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

才堪負重

觀其規慮

終可大任。

而未有遠名

非羽所忌

無復是過。

若用之

當令外自韜隱

內察形便

然後可克。

」權乃召遜

拜偏將軍右部督代蒙。

遜至陸口

書與羽曰:「前承觀釁而動

以律行師

小舉大克

一何巍巍!敵國敗績

利在同盟

聞慶拊節

想遂席捲

共獎王綱。

近以不敏

受任來西

延慕光塵

思廩良規。

」又曰:「於禁等見獲

遐邇欣嘆

以為將軍之勳足以長世

雖昔晉文城濮之師

淮陰拔趙之略

蔑以尚茲。

聞徐晃等少騎駐旌

窺望麾葆。

操猾虜也

忿不思難

恐潛增眾

以逞其心。

雖雲師老

猶有驍悍。

且戰捷之後

常苦輕敵

古人杖術

軍勝彌警

願將軍廣為方計

以全獨克。

僕書生疏遲

忝所不堪。

喜鄰威德

樂自傾盡。

雖未合策

猶可懷也。

倘明注仰

有以察之。

」羽覽遜書

有謙下自托之意

意大安

無復所嫌。

遜具啟形狀

陳其可禽之要。

權乃潛軍而上

使遜與呂蒙為前部

至即克公安、南郡。

遜徑進

領宜都太守

拜撫邊將軍

封華亭侯。

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

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

遜請金銀銅印

以假授初附。

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

攻蜀將詹晏、陳鳳。

異將水軍

旌將步兵

斷色險要

即破晏等

生降得鳳。

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

大破之。

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

首尾西方。

遜復部旌討破布、凱。

布凱脫走

蜀以為將。

遜令人誘之

布帥眾還降。

前後斬獲招納

凡數萬計。

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

進封婁侯。

時荊州士人新還

仕進或未得所

遜上疏曰:「昔漢高受命

招延英異

光武中興

群俊畢至

苟可以熙隆道教者

未必遠近。

今荊州始定

人物未達

臣愚慺慺

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

令並獲自進

然後四海延頸

思歸大化。

」權敬納其言。

  黃武元年

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

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

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

立數十屯

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

使將軍馮習為大督

張南為前部

輔匡

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

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

欲以挑戰。

諸將皆欲擊之

遜曰:「此必有譎

且觀之。

」備知其計不可

乃引伏兵八千

從谷中出。

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

揣之必有巧故也。

」遜上疏曰:「夷陵要害

國之關限

雖為易得

亦復易失。

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

荊州可憂。

今日爭之

當令必諧。

備干天常

不守窟穴

而敢自送。

臣雖不材

憑奉威靈

以順討逆

破壞在近。

尋備前後行軍

多敗少成。

推此論之

不足為戚。

臣初嫌之

水陸俱進

今反舍船就步

處處結營

察其布置

必無他變。

伏願至尊高枕

不以為念也。

」諸將並曰:「攻備當在初

今乃令人五六百里

相銜持經七八月

其諸要害皆以固守

擊之必無利矣。

」遜曰:「備是猾虜

更嘗事多

其軍始集

思慮精專

未可干也。

今住己久

不得我便

兵疲意沮

計不復生

掎角此寇

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營

不利。

諸將皆曰:「空殺兵耳。

」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

」乃敕各持一把茅

以火攻拔之。

一爾勢成

通率諸軍同時俱攻

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靡柯等首

破其四十餘營。

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

備升馬鞍山

陳兵自繞。

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

土崩瓦解

死者萬數。

備因夜遁

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

僅得入白帝城。

其舟船器械

水步軍資

一時略盡

屍骸漂流

塞江而下。

備大慚恚

曰:「吾乃為遜所折辱

豈非天邪!」  初

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

為備所圍

求救於遜。

遜曰:「未可。

」諸將曰:「孫安東公族

見圍已困

奈何不救?」遜曰:「安東得士眾心

城牢糧足

無可憂也。

待吾計展

欲不救安東

安東自解。

」及方略大施

備果奔潰。

桓後見遜曰:「前實怨不見救

定至今日

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當御備時

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

或公室貴戚

各自矜恃

不相聽從。

遜案劍曰:「劉備天下知名

曹操所憚

今在境界

此強對也。

諸君並荷國恩

當相輯睦

共剪此虜

上報所受

而不相順

非所謂也。

僕雖書生

受命主上。

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

以僕有尺寸可稱

能忍辱負重故也。

各在其事

豈復得辭!軍令有常

不可犯矣。

」及至破備

計多出遜

諸將乃服。

權聞之

曰:「君何以初不啟諸將違節度者邪?」遜對曰:「受恩深重

任過其才。

又此諸將或任腹心

或堪爪牙

或是功臣

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

臣雖駑懦

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

以濟國事。

」權大笑稱善

加拜遜輔國將軍

領荊州牧

即改封江陵候。

  又備既住白帝

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

乞復攻之。

權以問遜

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

外托助國討備

內實有奸心

謹決計輒還」。

無幾

魏軍果出

三方受敵也。

備尋病亡

子禪襲位

諸葛亮秉政

與權連和。

時事所宜

權輒令遜語亮

並刻權印

以置遜所。

權每與禪、亮書

常過示遜

輕重可否

有所不安

便令改定

以印封行之。

  七年

權使鄱陽太守周魴譎魏大司馬曹休。

休果舉眾入皖

乃召遜假黃鉞

為大都督

逆休。

休既覺知

恥見欺誘

自恃兵馬精多

遂交戰。

遜自為中部

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冀

三道俱近

果衝休伏兵

因驅走之

追亡逐北

徑至夾石

斬獲萬餘

牛馬騾驢車乘萬輛

軍資器械略盡。

休還

疽發背死。

諸軍振旅過武昌

權令左右以御蓋覆遜

入出殿門。

凡所賜遜

皆御物上珍

於時莫與為比。

遣還西陵。

  黃龍元年

拜上大將軍、右都護。

是歲

權東巡建業

留太子

皇子及尚書九官

征遜輔太子

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

董督軍國。

時建昌候慮於堂前作斗鴨欄

頗施小巧。

遜正色曰:「君候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

用此何為?」慮即時毀徹之。

射聲校尉松於公子中最親

戲兵不整

遜對之髠其職吏。

南陽謝景善劉廙先刑後禮之論

遜呵景曰:「禮之長於刑久矣

廙以細辯而詭先聖之教

皆非也。

君今侍東宮

宜遵仁義以彰德音

若彼之談

不須講也。

」遜雖身在外

乃心於國。

上疏陳時事曰:「臣以為科法嚴峻

下犯者多。

頃年以來

將吏罹罪

雖不慎可責

然天下未一

當圖近取

小宜恩貸

以安下情。

且世務日興

良能為先

自非奸穢人身

難忍之過

乞復顯用

展其力效。

此乃聖王忘過記功

以成王業。

昔漢高舍陳平之愆

用其奇略

終建勳祚

功垂千載。

夫峻法嚴刑

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怒

非懷遠弘規也。

」  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

皆以咨遜

遜上疏曰:「臣愚以為四海未定

當須民力

以濟時務。

今兵興歷年

見眾損減

陛下憂勞聖慮。

忘寢與食

將遠規夷州

以定大事

臣反覆思惟。

未見其利

萬里襲取

風波難測

民易水土

必致疾疫

今驅見眾

經涉不毛

欲益更損

欲利反害。

又珠崖絕險

民猶禽獸

得其民不足濟事

無其兵不足虧眾。

今江東見眾

自足圖事

但當畜力而後動耳。

昔桓王創基

兵不一旅

而開大業。

陛下承運

拓定江表。

臣聞治亂討逆

須兵為威

農桑衣食

民這本業

而干戈未戢

民有飢寒。

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

寬其祖賦

眾克在和

義以勸勇

則河渭可平

九有一統矣。

」權遂征夷州

得不補失。

及公孫淵背盟

權欲往征。

遜上疏曰:「淵憑險恃固

拘留大使

名馬不獻

實可仇忿。

蠻夷猾夏

未染王化

鳥竄荒裔

拒逆王師

至令陛下愛赫斯怒

欲勞萬乘泛輕越海

不慮其危而涉不測。

方今天下雲擾

群雄虎爭

英豪踴躍

張聲大視。

陛下以神武之姿

涎膺期運

破操烏林

敗備西陵

禽羽荊州

斯三虜者當世雄傑。

皆摧其鋒。

聖化所綏

萬里草偃

方蕩平華夏

總一大猷。

今不忍小忿

而發雷霆之怒

違垂堂之戒

輕萬乘之重

此臣之所惑也。

臣聞志行萬里者

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

匪懷細以害大。

強寇在境

荒服未庭

陛下乘桴遠征

必致窺闟

戚至而憂

悔之無及。

若使大事時捷

則淵不討自服;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

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借乎?乞息六師

以威大虜

早定中夏

垂耀將來。

」權用納焉。

  嘉禾五年

權北征。

使遜與諸葛瑾攻襄陽。

遜遣親人韓扁齎表奉報

還。

遇敵於沔中

鈔邏得扁。

瑾聞之甚懼。

書與遜云:「大駕已旋

賊得韓扁

具知吾闊狹。

且水干

宜當急去。

」遜未答

方催人種葑豆

與諸將欒棋射戲如常。

瑾曰:「伯言多智略

其當有以。

」自來見遜

遜曰:「賊知大駕以旋

無所復慽

得專力於吾。

又已守要害之處

兵將意動

且當自定以安之

施設變術

然後出耳。

今便示退

賊當謂吾怖

仍來相蹙

必敗之勢也。

」乃密與瑾立計

令瑾督舟船

遜悉上兵馬

以向襄陽城。

敵素憚遜

遽還赴城。

瑾便引船出

遜徐整部伍

張拓聲勢

步趨船

敵不敢干。

軍到白圍

託言住獵

潛遣將軍周峻、張梁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

石陽市盛

峻等奄至

人皆捐物入城。

城門噎不得關

敵乃自斫殺己民。

然後得闔。

斬首獲生

凡千餘人。

其所生得

皆加營護

不令兵士千擾侵侮。

將家屬來者

使就料視。

若亡其妻子者

即給衣糧

厚加慰勞

發遺令還

或有感慕相攜而歸者。

鄰境懷之

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

並帥支黨來附遜。

遜傾財帛

周贍經恤。

又魏江夏太守逮式兼領兵馬

頗作邊害。

而與北舊將文聘子休宿不協。

遜聞其然。

即假作答式書云:「得報懇惻

知與休久結嫌隙

勢不兩存

欲來歸附

輒以密呈來書表聞

撰眾相迎。

宜潛速嚴

更示定期。

」以書置界上

式兵得書以見式

式惶懼

遂自送妻子還洛。

由是史士不復親附

遂以免罷。

  六年

中郎將周祗乞於鄱陽召募

事下問遜。

遜以為此郡民易動難安

不可與召。

恐致賊寇。

而祗固陳取之

郡民吳遽等果作賊殺祗

攻沒諸縣。

豫章、廬陵宿惡民並應遽為寇。

遜自聞

輒討即破

遽等相率降

遜料得精兵八千餘人

三郡平。

時中書典校呂壹

竊弄權柄

擅作威福。

遜與太常潘浚同心憂之

言至流涕。

後權誅壹

深以自責

語在權傳。

  時謝淵、謝厺等各陳便宜

欲興利改作

以事下遜。

遜議曰:「國以民為本

強由民力

財由民出。

夫民殷國弱

民瘠國強者

末之有也。

故為國者

得民則治

失之則亂

若不受利

而令盡用立效

亦為難也。

是以《詩》嘆『宜民宜人

受祿於天』。

乞垂聖恩

寧濟百姓

數年之間

國用少豐

然後更圖。

」  赤烏七年

代顧雍丞相

詔曰:「朕以不德。

應其踐運

王涂未一

奸宄充路

夙夜戰懼

不遑鑑寐。

惟君天資聰睿

明德顯融

統任上將

匡國彌難。

夫有超世之功者

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者

必荷社稷之重。

昔伊尹隆湯

呂尚翼周

內外之任

君實兼之。

今以君為丞相

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

君其茂昭明德

修乃懿績

敬服王命

綏靖四方。

於乎!總司三事

以訓群寮

可不敬歟

君其勖之!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

」先是

二宮並闕

中外職司

多遣子弟給侍。

全琮報遜

遜以為子弟苟有才

不憂不用

不宜私出以要榮利。

若其不佳

終為取禍。

且聞二宮勢敵

必有彼此

此古人之厚忌也。

琮子寄

果阿附魯王

輕為交構。

遜書與琮曰:「卿不師日(石單)

而宿留阿寄

終為足下門戶致禍矣。

」琮既不納

更以致隙。

及太子有不安之儀

遜上疏陳:「太子正統

宜有磐石之固

魯王藩臣

當使寵秩有差

彼此得所

上下獲安。

謹叩頭流血以聞。

」書三四上

及求詣都

欲口論適庶之分

以匡得失。

既不聽許

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

工以親附太子

枉見流徙。

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

下獄死。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

遜憤恚致卒

時年六十三。

家無餘財。

  初

暨豔造營府之論

遜諫戒之

以為必禍。

又謂諸葛恪曰:「在我前者

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

則扶持之。

今觀君氣陵其上

意蔑乎下。

非安德之基也。

」又廣陵楊竺少獲聲名

而遜謂之終敗。

勸竺兄穆令與別族。

其先睹如此。

長子延早夭

次子抗襲爵。

孫休時

追謚遜曰昭侯。

抗字幼節

孫策外孫也。

遜卒時

年二十

拜建武校尉

領遜眾五千人

送葬東還

詣都謝恩

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

禁絕賓客

中使臨詰

抗無所顧問

事事條答

權意漸解。

赤烏九年

遷立節中郎將

與諸葛恪換屯柴桑。

抗臨去

皆更繕完城圍

葺其牆屋

居廬桑果

不得妄敗。

恪入屯

儼然若新。

而恪柴桑故屯

頗有毀壞

深以為慚。

太元元年

就都治病。

病差當還。

權涕泣與別

謂曰:「吾前聽用讒言

與汝父大義不篤

以此負汝。

前後所問

一焚滅之

莫令人見也。

」建興年元年

拜奮威將軍。

太平二年

魏將諸葛誕舉壽春降

拜抗為柴桑督

赴壽春

破魏牙門將偏將軍

遷征北將軍。

永安二年

拜鎮軍將軍

都督西陵

自關羽至白帝。

三年

假節。

孫皓即位

加鎮軍大將軍

領益州牧。

建衡二年

o大司馬施績卒

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

治樂鄉。

  抗聞都下政令多闕

憂深慮遠。

乃上疏曰:「臣聞德均則眾者勝寡

力侔則安者制危

蓋六國所以兼併於強秦

西楚所以北面於漢高也。

今敵跨制九服

非徒關右之地。

割據九州

豈但鴻溝以西而已。

國家外無連國之援

內非西楚之強

庶政陵遲

黎民未乂。

而議者所恃

徒以長川峻山

限帶封域

此乃守國之末事

非智者之所先也。

臣每遠惟戰國存亡之符

近覽劉氏傾覆之釁

考之曲籍

驗之行事

中夜撫枕

臨餐忘食。

昔匈奴未滅

去病辭館。

漢道未純

賈生哀泣

況臣王室之出

世荷光寵

身名否泰

與國同慽

死生契闊

義無苟且

夙夜憂怛

念至情慘。

夫事君之義犯而勿欺

人臣之節匪躬是殉

謹陳時宜十七條如左。

」十七條失本

故不載。

  時何定弄權

閹官預政。

抗上疏曰:「臣聞開國承家

小人勿用

靖譖庸回

唐書攸戒

是以雅人所以怨刺

仲尼所以嘆息也。

春秋已來

爰及秦、漢

傾覆之釁

未有不由斯者也。

小人不明理道

所見既淺

雖使竭情盡節

猶不足任

況其奸心素篤

而憎愛移易哉?苟患失之

無所不至。

今委以聰明之任

假以專制之威

而冀雍熙之聲作

肅清之化立

不可得也。

方今見吏

殊才雖少

然或冠冕之胄

少漸道孝;或清苦自立

資能足用。

自可隨才授職

抑黜群小

然後俗化可清

庶政無穢也。

」  鳳皇元年

西陵督步闡據城以叛

遣使降晉。

抗聞之

日部分諸軍

令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徑赴西陵。

敕軍營更築嚴圍

自赤溪至故市

內以圍闡

外以禦寇

晝夜催切

如敵以至

眾甚苦之。

諸將咸諫曰:「今及三軍之銳

亟以攻闡

比晉救至

闡必可拔。

何事於圍

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處勢既固

糧谷又足

且所繕修備御之具

皆抗所宿規。

今反身攻之

既非可卒克

且北救必至

至而無備

表裡受難

何以御之?」諸將咸欲攻闡

抗每不許。

宜都太守雷譚言至懇切

抗欲服眾

聽令一攻。

攻果無利

圍備始合。

晉車騎將軍羊祜率師向江陵

諸將咸以抗不宜上。

抗曰:「江陵城固兵足

無所憂患。

假令敵沒江陵

必不能守

所損者小。

如使西陵盤結

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

則所憂慮

難可而竟也。

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

況江陵牢固乎?」初

江陵平衍

道路通利

抗敕江陵督張咸作大堰遏水

漸漬平中

以絕寇叛。

祜欲因所遏水

浮船運糧

揚聲將破堰以通步軍。

抗聞

使咸亟破之。

諸將皆惑

屢諫不聽。

祜至當陽。

聞堰敗

乃改船以車運

大費損功力。

  晉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詣建平

荊州刺史楊肇至西陵。

抗令張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孫遵巡南岸御祜;水軍督留慮、鎮西將軍朱琬拒胤。

身率三軍

憑圍對肇。

將軍朱喬、營都督俞贊亡詣肇。

抗曰:「贊軍中舊吏

知吾虛實者

吾常慮夷兵素不簡練

若敵攻圍

必先此處。

」即夜易夷民

皆以舊將充之。

明日

肇果攻故夷兵處

抗命旋軍擊之

矢石雨下

肇眾傷死者相屬。

肇至經月。

計屈夜遁。

抗欲追之

而慮闡畜力項領

伺視間隙

兵不足分

於是但鳴鼓戒眾

若將追者。

肇眾凶懼

悉解甲挺走

抗使輕兵躡之

肇大破敗

祜等皆引軍還。

抗遂陷西陵城

誅夷闡族及其大將吏

自此以下

所請赦者數萬口。

修治城圍

東還樂鄉

貌無矜色

謙沖如常

故得將士歡心。

  加拜都護。

聞武昌左部督薛瑩征下獄。

抗上疏曰:「夫俊乂者

國家之良寶

社稷之貴資。

庶政所以倫敘

四門所以穆清也。

故大司農樓玄、散騎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

皆當世秀穎

一時顯器

既蒙初寵

從容列位

而並旋受誅殛

或圮族替祀

或投棄荒裔。

蓋《周禮》有赦賢之辟

《春秋》有宥善之義。

  《書》曰:「與其殺不辜

寧失不經。

」而蕃等罪名未定

大辟以加

心經忠義

身被極刑

豈不痛哉!且已死之刑

固無所識

至乃焚爍流漂

棄之水濱

懼非先王之正典

或甫侯之所戒也。

是以百姓哀聳

士民同慽。

蕃、勖永已

悔亦靡及

誠望陛下赦召玄出

而頃聞薛瑩卒見逮錄。

瑩父綜納言先帝

傅弼文皇

及瑩承基

內厲名行

今之所坐

罪在可宥。

臣懼有司未詳其事

如復誅戮

益失民望

乞垂天恩

原赦瑩罪

哀矜庶獄

清澄刑網

則天下幸甚!  時師旅仍動

百姓疲弊。

抗上疏曰:「臣聞《易》貴隨時

《傳》美觀釁

故有夏多罪而殷湯用師

紂作淫虐而周武授鉞。

苟無其時

玉台有憂傷之慮

孟津有反旆之軍。

今不務富國強兵

力農畜谷

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

百揆之署無曠厥職。

明黜陟以厲庶尹

審刑賞以示勸沮

訓諸司以德。

而撫百姓以仁

然後順天乘運

席捲宇內

而聽諸將徇名

窮兵黷武

動費萬計

士卒雕瘁

寇不為衰

而我已大病矣!今爭帝王之資

而昧十百之利

此人臣之奸便

非國家之良策也。

昔齊、魯三戰

魯人再克而亡不旋踵。

何則?大小之勢異也。

況今師所克獲

不補所喪哉?且阻兵無眾

古之明鑑

誠宜暫息進取小規

以畜士民之力

觀釁伺隙

庶無悔吝。

」  二年春

就拜大司馬、荊州牧。

  三年夏

疾病。

上疏曰:「西陵、建平

國之蕃表

既處下流

受敵二境。

若敵泛舟順流

舳艫千里

星奔電邁

俄然行至

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

此乃社稷安危之機

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

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

以為西陵國之西門

雖雲易守

亦復易失。

若有不守

非但失一郡

則荊州非吳有也。

如其有虞

當傾國爭之。

臣往在西陵

得涉遜跡

前乞精兵三萬

而(至)者循常

未肯差赴。

自步闡以後

益更損耗。

今臣所統千里

受敵四處

外御強對

內懷百蠻

而上下見兵財有數萬

羸弊日久

難以待變。

臣愚以為諸王幼衝

未統國事

可且立傅相

輔導賢姿

無用兵馬

以妨要務。

又黃門豎宦

開立佔募

兵民怨役

逋逃入佔。

乞特詔簡閱

一切料出

以補疆場受敵常處

使臣所部足滿八萬

省息眾務

信其賞罰

雖韓、白復生

無所展巧。

若兵不增

此制不改

而欲克諧大事

此臣之所深慽也。

若臣死之後

乞以西方為屬。

願陛下思覽臣言

則臣死且不朽。

」  秋遂卒

子晏嗣。

晏及弟景、玄、機、雲、分領抗兵。

晏為裨將軍、夷道監。

天紀四年

晉軍伐吳

龍驤將軍王浚順流東下。

所至輒克

終如抗慮。

景字士仁

以尚公主拜騎都尉

封毗陵侯

既領抗兵

拜偏將軍、中夏督

澡身好學

著書數十篇也。

二月壬戌

晏為王浚別軍所殺。

癸亥

景亦遇害

時年三十一。

景妻

孫皓適妹

與景俱張承外孫也。

  評曰:「劉備天下稱雄

一世所憚

陸遜春秋方壯

威名未著

摧而克之

罔不如志。

予既奇遜之謀略

又嘆權之識才

所以濟大事也。

及遜忠誠懇至

憂國亡身

庶幾社稷之臣矣。

抗貞亮籌干

咸有父風

奕世載美

具體而微

可謂克構者哉! 參考資料 http://www.cnread.net/cnread1/lszl/c/chenshou/sgz/058.htm
陸遜

字伯言

揚州吳郡吳縣人;本名陸議。

183~245。

﹝ 以下資料來自三國板板主狼刃 ﹞  代表性謀略:    1. 219 年

勸呂蒙向孫權商討取荊州之計。

  2. 222 年

禁諸將擊劉備。

83 回。

  3. 222 年

猇亭火攻。

84 回。

 代表性戰役:   1. 219 年

參與荊州戰役。

75~77回。

  2. 222 年

夷陵戰役。

83、84 回。

  3. 228 年

石亭戰役。

96 回。

************************************************************  由上述看

似乎不怎麼特別

其實史料中他有更多戰功令人咋舌。

 他也最可說是「出將入相」的寫照;不禁令人想起曹操、諸葛亮、  曹丕等的多才多藝。

 夷陵戰役不僅是孫權三大勝利之一

更進一步確立了鼎足江東的形  勢。

有高超軍事才能的陸遜

是頂尖的名將。

 代表性官職: 上大將軍‧右都護‧輔太子‧掌武昌留事‧         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領荊州牧 。


陸遜

字伯言

揚州吳郡吳縣人;本名陸議。

183~245。

表性謀略:    1. 219 年

勸呂蒙向孫權商討取荊州之計。

  2. 222 年

禁諸將擊劉備。

83 回。

  3. 222 年

猇亭火攻。

84 回。

 代表性戰役:   1. 219 年

參與荊州戰役。

75~77回。

  2. 222 年

夷陵戰役。

83、84 回。

  3. 228 年

石亭戰役。

96 回。


陸遜燒連營  劉備對東吳佔領荊州

關羽被殺這件事

一直是十分痛心的。

他即位之後

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進攻東吳

報仇雪恥。

  大將趙雲說

篡奪皇位的是曹丕

不是孫權。

如果能滅掉曹魏

東吳自然就會屈服

不該放了曹魏去打東吳。

  別的大臣勸諫的也不少

但是劉備說什麼也聽不進去。

他把諸葛亮留在成都輔佐太子劉禪

親自率領大軍去征伐東吳。

劉備一面準備出兵

一面通知張飛到江州(今四川重慶)會師。

還沒有等劉備出兵

張飛的部將叛變

殺了張飛投奔東吳。

劉備一連喪失兩員猛將

力量大大削弱

但他急於報仇

已經沒有冷靜考慮的餘地了。

  警報到了東吳

孫權聽說劉備這次出兵聲勢很大

也有些害怕

派人向劉備求和

但是遭到劉備的拒絕。

  沒過幾天

蜀漢人馬已經攻下巫縣(今四川巫中縣北)

一直打到秭歸(在湖北省西部

秭音z□)。

孫權知道講和已經沒有希望

就派陸遜為大都督

帶領五萬人馬去抵抗。

  劉備出兵沒幾個月

就攻佔了東吳的土地五六百里地。

他從秭歸出發

急於向東繼續進軍。

隨軍官員黃權攔住他說:“東吳人打仗向來很勇猛

千萬別小看他們。

我們水軍順流而下

前進容易

要退兵可就難了。

還是讓我當先鋒

在前面開路

陛下在後面接應。

這樣比較穩妥。

”  劉備心急火燎

哪兒肯聽黃權的話。

他要黃權守住江北

防備魏兵;自己率主力沿著長江南岸

翻山越嶺一直進軍到了□亭(今湖北宜都西北

□音xi□o)。

  東吳將士看到蜀軍得寸進尺

步步緊迫

都摩拳擦掌

想和蜀軍大戰一場。

可是大都督陸遜卻不同意。

  陸遜說:“這次劉備帶領大軍東征

士氣旺盛

戰鬥力強。

再說他們在上游

佔領險要地方

我們不容易攻破他。

要是跟他們硬拼

萬一失利

丟了人馬

這是非同小可的事。

我們還是積蓄力量

考慮戰略。

等日子一久

他們疲勞了

我們再找機會出擊。

”  陸遜部下的將軍

有的還是孫策手下的老將

有的是孫氏的貴族

對孫權派年青的書生陸遜當都督

本來已經不大服氣。

現在聽到陸遜不同意他們出戰

認為陸遜膽小怕打仗

更不滿意

在背地裡憤憤不平。

  蜀軍從巫縣到彝陵(今湖北宜昌東)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

又用樹木編成柵欄

把大營連成一片

前前後後長達七百里地。

劉備以為這樣好比布下天羅地網

只等東吳人來攻

就能把他們消滅。

  但是陸遜一直按兵不動。

從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

雙方相持了半年。

  劉備等得急了

派將軍吳班帶了幾千人從山上下來

在平地上紮營

向吳兵挑戰。

東吳的將軍

耐不住性子

要求馬上出擊。

  陸遜笑笑說:“我觀察過地形。

蜀兵在平地裡紮營的兵士雖然少

可是周圍山谷一定有伏兵。

他們大聲嚷嚷引我們打

我們可不能上他們的當。

”  將士們還是不相信。

過了幾天

劉備看見東吳兵不肯交戰

知道陸遜識破他的計策

就把原來埋伏的八千蜀軍陸續從山谷中撤出來。

東吳將士這才知道陸遜說的準。

  一天

陸遜突然召集將士們

宣布要向蜀軍進攻。

將士們說:“要打劉備

早該動手了。

現在讓他進來了五六百里地

主要的關口要道

都讓他佔了。

我們打過去

不會有好處。

”  陸遜向他們解釋說:“劉備剛來的時候

士氣旺盛

我們是不能輕易取勝的。

現在

他們在這兒呆了這多日子

一直佔不到便宜

兵士們已經很疲勞了。

我們要打勝仗

是時候了。

”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擊蜀軍的一個營

剛剛靠近蜀營的木柵欄

蜀兵從左右兩旁衝出來廝殺;接著

附近的幾個連營裡的兵士也出來增援。

東吳兵抵擋不住

趕快後退

已經損失不少人馬。

  將軍們抱怨陸遜

陸遜說:“這是我試探一下他們的虛實。

  現在我已經有了破蜀營的辦法了。

”  當天晚上

陸遜命令將士每人各帶一束茅草和火種

預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裡

只等三更時候

就直奔江邊

火燒連營。

  到了三更

東吳四員大將率領幾萬兵士

衝近蜀營

用茅草點起火把

在蜀營的木柵欄邊放起火來。

那天晚上

風刮得很大

蜀軍的營寨都是連在一起的

點著了一個營

附近的營也就一起延燒起來。

一下子就攻破了劉備的四十多個大營。

  等到劉備發現火起

已經無法抵抗。

在蜀兵將士的保護下

劉備總算衝出了火網

逃上了馬鞍山。

  陸遜命令各路吳軍

圍住馬鞍山發起猛攻

留在馬鞍山上的上萬名蜀軍一下子全部潰散了

死傷的不計其數。

一直戰鬥到夜裡

劉備才帶著殘兵敗將

突圍逃走。

吳軍發現了

緊緊在後面追趕。

還虧得沿途的驛站

把丟下的輜重、盔甲堵塞在山口要道上

阻擋住了東吳的追兵

劉備才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縣白帝山上)。

  這一場大戰

蜀軍幾乎全軍覆沒

船只、器械和軍用物資

全部被吳軍繳獲。

歷史上把這場戰爭稱作“□亭之戰”

也叫“彝陵之戰”。

  劉備失敗之後

又悔又恨

說:“我竟被陸遜打敗

這豈不是天意嗎?”過了一年

他在永安(今四川奉節)病倒了。

如果說起三國時代的英雄

如果要說最為人所認識的

是關羽?張飛還是夏侯惇?要說到吳國的英雄這大家一定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周瑜 公瑾。

而言吳國還有一位英雄

雖說不為人知好像太過份

但是民眾對他的認識的確只有很小很小。

這位英雄就是陸遜 伯言。

根據三國誌陸遜傳。

陸遜字伯言

吳郡吳人也.本名陸議

世代是江東大族。

自小就和母親相依為命。

陸遜二十一歲就被微辟為孫權手下

而同時他在江東亦擁有江東名士的美名

可見陸遜的非凡才能早在年少時已經為人所賞識

適當的行動、大膽的嘗試、獨到的觸角使他很快就躍升為大都督

而孫權亦把孫策的女兒許配給陸遜。

由此可見孫權對其的重視以及器重。

孫權對陸遜的器用當然是基於他的才能。

這一年是黃武元年(222年)

當年陸遜三十九歲

帶領五萬人馬去抵抗蜀國的大軍。

這時

劉備正對吳國佔領了荊州以及關羽被殺的事而氣極敗壞

急於報仇的他

完全沒有一點冷靜考慮就攻打東吳。

東吳的將士心情和劉備相同

眼見蜀國大軍步步緊迫

一步一步的進攻

一日一日的接近

大戰將近

人人都摩拳擦掌

準備大戰一場。

可是唯有大都督陸遜不同意。

  陸遜說:“這次劉備帶領大軍東征

士氣旺盛

戰鬥力強。

再說他們在上游

佔領險要地方

我們不容易攻破他。

要是跟他們硬拼

萬一失利

丟了人馬

這是非同小可的事。

我們還是積蓄力量

考慮戰略。

等日子一久

他們疲勞了

我們再找機會出擊。

”  陸遜本是書生一名

如此年青就當上都督一職

對此部下的將軍早已憤憤不平

對於陸遜不同意出戰都認為這是因為他怕事

就更不滿意了。

因為將軍不聽命令

陸遜手按佩劍

嚴肅的對他們說:”我雖然是一名書生

但是受主上的命令

是因為我有一點長處可以稱道

就是能忍辱負重

各位其位

各負其職

怎能再推卸責任!令為軍中常制

不可違反了。

”就因為陸遜令大眾將軍心服口服

加上其過人的洞察力

得知蜀軍的破綻

連燒蜀軍四十多個大營。

劉備慌忙而逃

還幾乎全軍覆沒。

雖被陸遜大敗

但劉備仍對陸遜都極為欣賞

他就曾經去信陸遜希望得其戰事意見。

孫權亦和劉備一樣

每次去信諸葛亮嗎?去信劉備嗎? 去信劉禪嗎?都必定會交給陸遜修改。

什至呂蒙奪取荊州其實也是陸遜的計謀。

所以有人說

如果周瑜的赤壁之戰是定立奠下了三分三下的局面

那麼陸遜就是令這個局面更為成熟更為長久的人。

要創造很難

但是要維持就可能比創造更加困難。

陸遜做到了周瑜做不到的事

成為了他之後一名重要的將軍

什至他超越了他

官至丞相。

但就在他六十三歲這年

因為孫權不接納其意見

還冤屈其親友犯罪

最後憤怒而死

死時他家中沒有多餘的金錢。

就這一點就更使人佩服陸遜。

他無時無刻都為著東吳著想

為了東吳而盡力

為了東吳而努力

為了東吳而盡力

把其人生的最繁華的光芒都投放到吳身上了。

一個小書生

憑藉什麼做到這樣的事?是謙虛、冷靜、和智慧。

一個小小的書生、一個和周瑜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一個吳國的英雄。

他的名字是陸遜

他改對了名字

謙遜。

陸遜

字伯言

揚州吳郡吳縣人;本名陸議。

183~245。

表性謀略:   1. 219 年

勸呂蒙向孫權商討取荊州之計。

  2. 222 年

禁諸將擊劉備。

83 回。

  3. 222 年

猇亭火攻。

84 回。

 代表性戰役:  1. 219 年

參與荊州戰役。

75~77回。

  2. 222 年

夷陵戰役。

83、84 回。

  3. 228 年

石亭戰役。

96 回。


有沒有人覺得陸遜很膽小啊??
為什麼會這麼覺得
也許你們都不知道~也許你們都知道!!~陸遜在現代ㄉ商業界~歷史界裡佔ㄌ很重要ㄉ地位!!!~你們知道各界怎麼稱呼陸遜ㄉ嗎?他們都稱陸遜是名人殺手~打敗關羽這位超級名人~也打敗劉備這為超級名人~~陸遜ㄉ至勝關鍵就在於他ㄉ ~忍辱負重~
陸遜不是膽小

而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總比有勇無謀來得好吧。


他可是很厲害的~
陸遜才不是膽小 計謀是要經過冷靜的計算的啦 總比做事不經大腦來好一萬倍啦 而且陸遜是很厲害的啦

希特勒|朱元璋|司馬懿|梁啟超|隋文帝|哥倫布|張飛|雍正|李世民|劉備|林爽文|拿破崙|鄧小平|曹植|武則天|司馬炎|施琅|鄭成功|溥儀|光緒|秦始皇|洪秀全|司馬昭|鳳雛|康熙|黃忠|慈禧太后|毛澤東|孫權|曹操|關羽|劉銘傳|吳三桂|周瑜|孔明|楊堅|康有為|乾隆|

茂凱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2806004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77 的頭像
    qaz1014077

    有夢最美

    qaz10140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